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GW-ICC2017|卢新政:早期血压达标,When & How?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7/10/18 9:59:02    加入收藏
 关键字:卢新政 血压达标 When How 

     编者按:心血管疾病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流行形势严峻、危害巨大,使血压早期达标对高血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 2017)上,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卢新政教授就此问题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与参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高血压的可控性及可防性,及其综合评估和管理策略。

 
   
江苏省人民医院 卢新政教授
 
    一、中国高血压现状
 
    目前,中国高血压的流行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从1991~2016年,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升高,患者数量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单纯的血压增高较比之前已越来越少。研究调查显示,80%~9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如高血脂、血糖、肥胖、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等,其心血管事件风险也随之升高。
 
    二、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分级、分层、分因
 
    1.高血压的分级
 
    根据诊室血压,高血压可分为三级:1级(140~159/90~99 mm Hg)、2级(160~179/100~109 mm Hg)、3级(≥180/110  mm Hg)。根据不同的血压曲线,血压可分为正常血压(杓形血压)、非杓形血压、超杓形血压和反杓形血压。
 
    目前,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同时,将电子血压计测量的家庭自测血压、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无人值守诊室血压均汇集到血压测量数据储存系统,形成了血压大数据基础。此外,无人值守诊室血压应强调四个因素:电子自动化设备、多次读数、取平均值及无人值守不受干扰。总体而言,血压监测和诊断过程中呈现多元化趋势,从诊室扩展到诊室外,由汞柱式血压计到电子式血压计,由手动到自动化,方便临床医生的管理信息化。
 
    2.高血压的分层
 
    血压水平及危险因素共同构成了危险分层(图1),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高血压。
 
   
图1.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三、高血压的全面管理
 
    “降压是硬道理、联合是大趋势、达标是硬任务”,这是高血压管理的总体理念。高血压管理应应做到上游干预危险因素,下游防止器官损害,从血压水平、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特殊措施五个方面施行血压的全面管理。此外,早期、个体、联合、全面和全程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策略。
 
    1.血压水平
 
    对于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应控制在140/90 mm Hg,而对于年轻人、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及冠心病患者,其目标值应为130/80 mm Hg。SPRINT研究显示,合并高危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其收缩压应控制在120 mm Hg左右。其亚组分析也显示,心衰患者更能从强化降压治疗中获益。除此之外,FEVER研究亚组分析提示,1个月、3个月、6个月内的血压达标,患者获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及早达标,患者的临床获益更多。2017年CSPPT研究显示,血压降幅更多的患者其卒中发生率相对更低;其中,血压为135/75 mm Hg时卒中风险最低。此外,FEVER研究显示,血压为138/83 mm Hg时患者的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综上所述,更低目标和更早达标的血压管理对于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因此,当今的血压管理更应强调指南落地、注重管理,对个体的管理策略也强调更早、更低、更久、更吻合及更全。
 
    2.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干预
 
    在生活方式方面,高血压的管理应做到限盐、减重、限酒、戒烟,注意饮食(每天半斤蔬菜)和运动(每天半小时)。此外,需对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如降糖、降脂、减重和抗栓治疗等。
 
    3.药物治疗
 
    全球多个高血压指南均将利尿剂列为首要选择(图2)。2005年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控制率和利尿剂使用率均不足10%,而2016年美国高血压控制率和利尿剂使用率均较高,提示目前利尿剂的使用对高血压的控制仍有重要意义。此外,各个指南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类和钙离子拮抗剂(CCB)类是最无争议的抗高血压药物,其次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同时它对特殊的人群也极具个体选择意义。
 
   
图2.  各指南对初始降压药的推荐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相关视频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1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