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病中心 万 征 李永乐 一、中国和美国起搏器植入现状 (一)中国起搏器植入现状 为了解我国起搏器植入状况,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及中国心律学会多次组织调查我国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2006年进行的,总结了2003-2005年间我国起搏器植入情况。 1.永久起搏器植入数量 根据417家医院的调查统计,我国2002年起搏器的植入总数为13 405台,其中新植入量首次突破1万台达到12 366台,更换1 039台;2003年起搏器的植入总数为14 254台,其中新植入13 200台,更换1 054台。2004年起搏器植入总数为16 268台,其中新植入和更换的分别为14 987台和1 290台。2005年起搏器总量达18 090台,新植入16 595台,更换1 495台。从2002-2004年,起搏器植入总数的年平均增长11%左右,保持较强的增长趋势,提示我国永久起搏器临床应用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02-2005年更换起搏器数量也逐年增加,分别占全年植入量的7.8%、8.0%、7.9%和8.3%。2010年市场估算是植入52 000台。目前,我国永久起搏器仍以进口起搏器为主,占应用总数的90%以上,其中Medtronic、Vitatron、St Jude Medical、BiotroniK和ELA公司产起搏器为主。 2.生理性起搏器应用情况 我国以往应用的绝大多数起搏器为单腔心室按需型(VVI)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所占比例较小,2001年双腔起搏器(DDD/R)仅占35.4%。随着广大临床工作者对房室顺序起搏重要性认识的深入以及学会推广工作的进行,双腔起搏器在我国的应用比例逐年上升,某些较大的植入中心双腔起搏器比例现已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2005年我国双腔起搏器的比例达到51.5%,若加上AAI/R各种生理性起搏器所占总数的比例达到52.9%,生理性起搏比例已经超过非生理性起搏。 3.起搏器植入适应证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将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其余少数者列入其他类。统计结果表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仍占最大比例,但由于起搏器适应证的拓展,因非心动过缓原因植入起搏器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非心动过缓适应证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血管迷走性晕厥、长QT综合征、心力衰竭合并心室运动不同步等等。2002-2005年各类起搏器适应证比例见表1。 表1 2002至2005年各类起搏器适应证所占比例(%)
4.植入起搏器静脉途径 目前国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和头静脉切开术作为起搏器植入的两个主要途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次调查显示,2005年度98.7%的起搏器是通过上述两个途径植入的。而其中81.8%起搏器是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植入,头静脉切开术占16.9%。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途径来操作,导线进入静脉的部位恰好有第一肋和锁骨以及周围众多的肌腱与结缔组织包裹,实际空间是有限和较狭小的,至少相当部份患者是如此,当较粗或多条导线通过时,不仅操作常常遇有阻力或困难,而且术后骨骼等组织容易对导线产生明显的切应力效应,容易损坏电极导线。国外一些医生仍保留使用切开头静脉导入一条电极导线的操作是不无道理的。因此,应用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或腋静脉是可替代选择的方法之一,这样可使电极导线走行于静脉内顺畅地通过锁骨下众多组织结构,从而避免发生锁骨下挤压综合征。 5.并发症 尽管起搏器植入数量逐年增加,但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率却进一步下降。2005年共发生了259例起搏器并发症包括术后囊袋感染、导线折断及起搏故障等,发生率为1.5%,其中以术后囊袋感染发生最多90例(34.6%)。2004年和2005年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死亡人数分别为45例和53例,最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 (二)美国起搏器植入现状 美国从1993年到2006年,新植入起搏器240万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80万台, 起搏器更换369 000台, ICD更换74 000台。在起搏器和ICD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9%和24%。平均ICD更换负担为8.4%(范围5–22%),并且随时间显著降低(P < 0.0001),而起搏器更换负担是稳定的(均数 = 13.4%,范围11–16%)。 ICD患者较起搏器患者有更多的合并症(合并症指数: 0.8 vs 1.1, P < 0.0001)。1993年起搏器每10万人植入率为50.0,2001年达最高峰为70.5,2006年下降到65.1。ICD每10万人植入率从1993年的6.1增加到2006年的46.2。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