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人们对其危险性认识不足,应如何有效管理血脂水平?在血脂管理领域中,Non-HDL-C又是否能颠覆经典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成首要靶点?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1)上,《国际循环》就血脂领域相关热点问题特邀采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国际循环》: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的重要原因,有效管理血脂水平对ASCVD具有重要意义,请介绍一下我国ASCVD的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李建军教授:ASCVD是一个多因性疾病,但血脂异常是其首要病因。因而,有效管理血脂水平对预防ASCVD而言至关重要。随着这些年我国政府的重视、医学的进步及医学媒体的广泛宣传,管理血脂水平预防ASCVD这一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但,目前血脂管理的水平仍有待提高!
不同于高血压发作时会出现头疼、无力、胸闷等症状,血脂异常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更像是“无声杀手”!由于血脂异常是慢性损伤,其致病也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因而,很多人并不能重视其严重后果。基于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努力改变临床医生的观念。由于临床医生的专业跨度大,非心血管领域的医生对血脂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如糖尿病领域、外科领域等。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努力推进的地方。另一方面,加强普通人群对血脂管理的认识,需要政府、媒体、医学人士的共同努力。
随着管理血脂的手段不断多元化,降脂药物的价格不断“亲民化”,我相信凝聚政府力量、专家力量、以及媒体力量,进一步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必定会更进一步提高血脂管理水平,更好地预防ASCVD。
《国际循环》:您认为应怎样基于中国人群特点选择合理的调脂药物?
李建军教授:根据指南制定的目标选择用药最为重要。当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是否合并糖尿病、肝肾疾病、肌肉疾病、过敏等,个性化选择药物。毫无疑问,首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又有效的降脂药物。
至于药物如何递增,也是因人而异,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及个体需求。比如,患者对某种药物过敏、不耐受或者降脂效果不佳或者肝功能受损时,可以选择更贵重的药物。简言之,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经济性,个性化地为患者选择最佳药物。
《国际循环》:有研究发现Non-HDL-C 能较好地预测ASCVD风险,并且优于LDL-C,您如何看待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李建军教授:首先来看,Non-HDL-C是包括所有含ApoB的脂蛋白颗粒中的胆固醇。
关于LDL-C与Non-HDL-C谁最重要之争主要有2方面的背景。一方面,LDL-C临床检测及解释并非完美,无法解释所有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50%的冠心病(CAD)患者无明显的LDL-C水平升高、部分降LDL-C药物不能降低CAD风险、LDL-C升高者未必患CAD、且CAD患者老年人群的多发现象。而且,LDL-C值越来越低背景下其精度面临更大挑战,LDL-C水平越低,其检测水平的可靠性越来受影响。
另一方面,Non-HDL-C涵盖所有的致AS胆固醇。与LDL-c相比,可为患有高甘油三酯血症伴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慢性肾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CV风险评估。Non-HDL-C更加稳定可信。研究表明Non-HDL-C不受残余胆固醇数量、脂蛋白a浓度高低的影响,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检测水平。
尽管如此,Non-HDL-C 仍无法替代LDL-C。其主要原因有:(1)缺乏更多、更广泛、更全面的临床证据;(2)现有研究或理论未考虑含ApoB脂蛋白颗粒致AS异质性;(3)无法直接测定Non-HDL-C,需要计算获得,临床使用欠方便;(4)可能忽略了HDL-C的心血管可能保护作用;(5)部分研究提示预测事件能力低于ApoB,ApoB的理论优势更为突出,实践应用证据尚需积累;(6)缺乏以Non-HDL-C为直接干预靶点降低CV风险的RCT研究。
从国内外血脂指南来看,Non-HDL-C的地位渐见下降。其中,2019 ESC/EAS指南对Non-HDL-C应用的特别推荐是最新认识。推荐Non-HDL-C用于的临床危险评估(注意是非靶点推荐),对于高TG、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和极低LDL-C人群,可作为LDL-C替代指标。
简而言之,Non-HDL-C适用于危险分层,但不应在普通人群中取代LDL-C成首要靶点。未来,将开展更多研究探索Non-HDL-C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专家简介
李建军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冠心病中心副暨内科管委会副主任,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暨51病区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中国分会常务理事,欧洲和美国心血管病学会会员(FESC/FACC),亚太代谢与心血管疾病联盟理事。